光球層、色球層、日冕層從內到外排序為光球層、色球層、日冕層。
1、光球層
一層不透明的氣體薄層,厚度約500千米。它確定了太陽非常清晰的邊界,幾乎所有的可見光都是從這一層發(fā)射出來的。
2、色球層
色球位于光球之上。厚度約2000千米。太陽的溫度分布從核心向外直到光球層,都是逐漸下降的,但到了色球層,卻又反常上升,到色球頂部時已達幾萬度。由于色球層發(fā)出的可見光總量不及光球的1%,因此人們平常看不到它。
3、日冕層
日冕是太陽向外擴展的大氣層,它的體積比太陽本身大了許多。不斷擴展的日冕在太空中形成太陽風,充滿了整個的太陽系。日冕的低層非常靠近太陽的表面,粒子的密度環(huán)繞在1015–1016米3,日冕和太陽風的平均溫度大約是1,000,000–2,000,000K。
擴展資料:
太陽沒有像固態(tài)行星一樣明確的界線,并且它外面的氣體密度是隨著中心距離的增加呈指數(shù)下降。然而太陽也有明確的結構劃分。一般定義太陽的半徑為從它的中心到光球邊緣的距離。光球只是氣體層的上層,因為太冷或太薄而輻射出大量可見光,并且因此成為肉眼最容易看見的表面。
太陽的內部不能被直接觀察到,對電磁輻射也是不透明的。但是,正如地球上通過研究地震波來揭露地球的內部結構,日震學中也可借由在太陽內部的壓強波(人耳聽不見的次聲波)來測量和明確太陽內部的結構。太陽的深層內在構造也可以通過電腦建模等理論工具來研究。
參考資料來源:
百度百科-太陽
太陽是發(fā)光的氣團。根據(jù)太陽大氣的性質以及特征,把太陽從里向外依次分為:日核層、輻射區(qū)層、對流層層、光球層、色球和日冕層這幾個層次。假設人可以進入太陽里面,首先是日冕層。日冕是最外層,從色球層邊緣延伸,達到4-5個太陽半徑的長度。亮度只有光球亮度的1%,平時看不見,在日全食時,才顯露出真面目。日全食很少,對日冕研究,需要使用日冕儀這種科學儀器。溫度可以達100萬-200萬開爾文左右的溫度。溫度雖高,并不很熱,包含的氣體稀薄,總熱量很低。形狀不是固定不變的,有時呈圓形,扁圓形,有時呈不規(guī)則,形狀變化與太陽活動強弱存在一定的關系。
然后是色球層。紅色包裹光球,色球約為2000千米左右,布滿了針狀體結構。溫度越外層越高,最外層的高達10萬開爾文左右的溫度。平時看不到,大氣分子以及塵埃對太陽光起到散射的作用,天空變藍,淹沒在藍色中。日全食時,光球被月亮遮住的瞬間,色球層顯露出來。有種望遠鏡叫色球望遠鏡。附加了濾光器,隨時觀測色球。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(lián)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千航國際 |
國際空運 |
國際海運 |
國際快遞 |
跨境鐵路 |
多式聯(lián)運 |